202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指南

发布者:教学质量处网络安全责任人发布时间:2020-10-09浏览次数:698

202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主要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质量保障体系与质量文化建设等方向开展立项工作,项目申请者可以重点围绕以上方向,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开展立项准备工作。本指南所列条目是立项方向,不是项目名称,申报人可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名称。

一、专业建设的研究、改革与实践项目

目标:主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面向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蓝色大学”建设要求和学科优势,按照积极推进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

内容:

1. 涉农高校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探索与研究。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政策建议、案例分析、高质量论文等。

2. 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金专建设计划),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预期成果:形成学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进一步推进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3.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平台,分析研判国际工程人才的质量标准,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习成果评价机制、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推进学校一流专业建设。

预期成果:构建符合专业认证制度体系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形成研究报告、政策建议等。

4.聚焦社会经济新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动态,探索用现代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涉农专业、工科专业、文科专业的实施路径,及时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预期成果: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研究报告、实施案例等,推进传统专业升级改造。

5. 面向新海洋、新渔业、新渔村和新生态,立足知海知渔、爱海爱渔新型人才培养,围绕国家海洋安全、渔业现代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方面开展新农科人才需求研究,推进新农科和涉农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预期成果:形成新农科和涉农专业优化调整的研究报告、实施方案、政策建议等。

6.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探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培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各专业类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框架,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农科、新文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核心能力体系的研究报告、培养方案案例、高质量论文等。

7.顺应创新驱动发展新要求,加快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探索和推进以质量工程和卓越人才培养为标准的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成果:形成有关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等。

8.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特征,打破学科固有边界,探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产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预期成果:形成有关产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报告、案例、高质量论文。

9.基于国家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的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预期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案例等。

10.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探索实践专业教育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

预期成果:形成专业思政育人、课程思政育人的案例。

11.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预期成果:构建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方案,提出对策建议,发表高质量论文等。

12.面向新经济、新产业、新生态,充分利用学校区域产业优势和优秀企业资源优势,探索和实践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的新型本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径,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现代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预期成果:形成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学院整体建设方案,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案件等。

13.面向全球化和新经济、新产业的需求,探索和总结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新问题新趋势,提出学校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对策和方案。

预期成果:优化学校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推进工程教育认证进程。

14.在新工科、新农业、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面向培养目标达成开展定量和定性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推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三位一体”的校、院、专业三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促进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的形成。

二、课程建设的研究、改革与实践项目

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聚焦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围绕课程建设新理念,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推动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根据疫情防控总体要求,围绕“停课不停学”,积极培育挖掘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推进建设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开放、共享的优质本科课程。

内容:

1.围绕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和增强课程的挑战度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和实践。

预期成果:形成课程改革与一流课程建设的研究报告、案例、高质量论文等。

2.聚焦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开展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建设。

预期成果:形成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建设方案、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等。

3.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开展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及校企协作的课程建设。

预期成果: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建设方案、校企协作建设课程方案、教材等。

4.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聚焦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特色,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教学内容与蓝色课程体系,提升专业的竞争优势。

预期成果: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建设方案、教材等。

5.依据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与要求,系统梳理专业知识逻辑体系,科学设计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体系。

预期成果:形成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建设方案、通识课程教材和专业课程教材、高质量论文等。

6.以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有效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充分、协同联动的校内外实践教育教学平台。

预期成果:建设专业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形成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案件、高质量论文等。

7.依据学校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多样化、特色化创新创业课程优秀教学资源和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

预期目标:形成多样化、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研究报告、案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高质量论文等。

8.以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分析探索国内外工科人才、农科人才、文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验,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案与路径。

预期成果: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案例、高质量论文等。

9. 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的深度应用,推动优质实践、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开放共享。

预期成果:形成虚拟仿真实践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案例。

10.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智慧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创新线上线下、课内外师生互动机制,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现象。

预期成果:形成智慧环境下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方式方法、考核方式方法、教学制度改革创新的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

11.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积极探索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的过程性评价机制与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学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

预期成果:形成有利于提高课程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挑战度的过程性评价机制与制度的研究报告、案例、高质量论文等。

12.融合互联网新技术,结合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对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进行研究探索和丰富,创新教材形态。包括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嵌入二维码的纸质教材为载体,嵌入视频、音频、作业、试卷、拓展资源、主题研讨等数字资源,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形态教材等。

预期目标:新形态教材建设研究报告、课程新形态教材案例等。

13.将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课程深度融合,探索和发挥新形态教材在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质量。

预期目标:形成研究报告、课程建设案例、高质量论文等。

14.面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开展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和课程评估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预期目标:形成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等。